《2023年大湾区创新力发展报告》及“2023大湾区高成长企业100强”榜单,在“2023大湾区创新经济论坛”上正式发布。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10月27日,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罗湖区人民政府指导,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主办,渣打银行战略支持的“2023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系列活动周”在深圳盛大开幕。
在当天下午举办的“2023大湾区创新经济论坛”上,《2023年大湾区创新力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该项年度报告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编写,继2022后连续第二年发布。
本年度报告在去年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成效、协同创新等四大研判标准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微观、定量+定性“两个结合”的研究模式,通过多元视角,以期更为全面地反映大湾区创新力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对大湾区创新力未来潜力和提升方向,提出新思考和新见解。
在创新基础上
《报告》从创新基础、研发能效、创新成果、协同创新等方面总结出大湾区创新力发展四方面亮点。,2022年大湾区“9+2”城市群生产总值约为13044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 约为15.09万元,两项数值均创新高。根据最近期的年度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科学技术财政支出总额微升22亿元,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全社会基础研究类研发人员占比按年提升,深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比也从2020年的4.82%升至2021年的7.26%,“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保持全球顶级科技集群第二位置,惠州、珠海等城市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占比提升。,大湾区在国内保持PCT专利总量优势,同时注重专利结构、专利质量的优化提升,佛山、东莞等城市PCT申请数据不断提升,珠海、佛山、肇庆三市近五年专利授权量均保持正增长,大湾区内专利分布不均衡现象有所改善。,广州、深圳仍以企业的研发支出为主,香港高校研发占比更高,叠加前瞻性、基础性研发人员的协作,有利于大湾区形成协同共赢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创新生态链。对外合作方面,“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PCT专利及科学出版物方面的合作占比分别为3%和63%。
在区域协同方面
《报告》并说明了大湾区创新力在区域协同、创新效能方面的两项潜能。,大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之间形成较为稳固的外包模式,承接香港外包服务比例持续提升。近年来,受相关因素影响,香港参与创新活动协作的机构数量有下滑趋势,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创新活动协作也有相应减缩,协同创新活动仍有待持续恢复和活跃。,相较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大湾区的土地效能、人均GDP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从高速增长期稍有回落,技术合同交易“增量不增价”,单笔合同价值还有待提升。
其一
同时,作为《报告》的子项目,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发起“2023粤港澳大湾区高成长企业100强”案例征集及评选活动。从广东已形成的“8372”优势产业集群中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五大产业赛道,并从企业申报案例中总结出高成长典型企业的四大创新“关键词”:是高占比、复合型、灵活性、高层次的研发人员优势;是多地共研的创新资源应用模式;是高投入及发明专利占比和标准参与度双高的高价值成效;是应用领域+核心产品迭代的立体创新。
由东方富海、达晨财智、高特佳投资、力合创投、国宏嘉信、合创资本、元生创投、大米创投、青橙资本组成的投资专家评审团,和由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华南生物医药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组成的产业专家评审团,经过调查、筛查、初评、终评等一系列流程后,最终产生“2023大湾区高成长企业100强”名单,该名单也在论坛现场首发。
附:“2023大湾区高成长企业100强”详细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钟鸣 编辑:王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