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数学与统计学院“陇原农遗新程”三下乡小分队深入庆阳,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黄土高原上的“苹果之乡”,庆阳多次获“庆阳苹果又大又甜”的点赞,这里不仅承载着“陇东粮仓”的农耕记忆,更藏着让小苹果串起大产业的振兴智慧。团队以“深挖苹果产业资源优势,探索特色农业富农路径”为目标,首站探访庆阳苹果产业示范园与产销服务中心,还走进王畔村等地,在果香里解锁产业兴旺的密钥,在走访中厚植爱农兴农的热忱。
初访苗木繁育基地,触摸产业脉络
在王畔村,实践团看到了产业抱团发展的生动场景:这里由镇党委牵头、村党委组织协同,招引企业建成全市最大苗木繁育基地,专门种植瑞雪等新品种果苗。“我们不只是种苹果,更要做农户的‘技术靠山’。”基地负责人介绍道。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嫁接出口感好,糖分高的“瑞雪,瑞阳”等特色品种;设立田间技术课堂,手把手教农户疏花疏果、套袋防害,去年仅技术推广就帮周边果农亩均增收近2000元。“从‘靠天收’到‘科技种’,靠的是把‘育好种’‘教好技’‘卖好果’拧成一股绳。”
溯源黄土情缘,酿出苹果新味
站在山坡上远眺,沟壑间的果园连成片,果香里藏着百年故事:庆阳种苹果始于上世纪50年代,黄土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足,土壤富含钙钾元素,种出的苹果“糖心足、果香浓”,2019年“庆阳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如今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从“小苹果”成长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技术员指着园里的老果树桩笑说:“早年农户零散种,收了果靠路边摊卖;现在不一样了——你看那边的分拣车间,机器能按大小、糖度分级,装盒时还印上‘黄土情’文创标签,一颗苹果能多卖3块钱。”
随后,实践团还走访了金诚果蔬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现代化包装等设备,直观展现出科技赋能农业的力量。据介绍,公司与农户合作,推动苹果产销突破线下局限,让“好果能卖好价”不再是难题。实践团成员还结合观察提出“福果盲盒”创新销售方案,计划设计炫彩包装吸引年轻群体,为苹果销售添新思路。
截至2024年,王畔村苹果种植面积已达4170亩,产量6700吨,产值2010.4万元,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如今庆阳苹果产业已辐射超3600户农户,实实在在助力农民增收,这背后正是村干部引领、产业抱团、科技赋能的发展力量在支撑。“以前怕‘好果卖不上好价’,现在有了分级和溯源码,上海、广州的超市都抢着要。”果农王大叔拿着手机展示订单,“去年通过电商卖了3万斤,比批发多赚了快2万!”从土窖储存到气调保鲜库,从走街串巷到直播带货,庆阳苹果正带着黄土的厚重,长出时髦的“新模样”。
实践中悟真谛,青春里谋担当
“这次来不是尝苹果甜,是学‘甜从哪来’。”团队指导教师陈老师在座谈时说,“庆阳苹果的路子,藏着三个‘实’:品种选得实,盯着黄土特点育良种;技术落得实,把实验室搬到果园里;产销连得实,电商、商超全链条打通——这就是特色农业振兴的样子。”而这恰好契合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的发展思路,庆阳苹果产业的发展正是以科技推动农业产业进步的鲜活例证。
这份在果园里扎下的实践根脉,让“青春向农,振兴有我”不再是纸上的铿锵,而化作了沾着泥土的行动。年轻的热忱与乡土的期盼撞出火花,便知这颗苹果里,藏着他们与乡村共生长的滚烫未来。
作者:栾宇 李昱辰 彭玺睿
指导老师:陈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