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海声推普团”走进口肯板村:普通话为香瓜插上“云翅膀”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声推普团远赴千里深入口肯板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实践活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口肯板村,这个位于大黑河故道上的普通村庄,因一颗…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声推普团远赴千里深入口肯板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实践活动。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口肯板村,这个位于大黑河故道上的普通村庄,因一颗金黄甜脆的香瓜走出了不平凡的乡村振兴之路。

(队员拍摄的香瓜田实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试种探索,到如今形成千亩规模化种植;从农户零散经营到“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化运作;从路边摊售卖到“触网”直播畅销全国,口肯板香瓜产业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路径。如今,当盛夏的微风拂过绿油油的瓜田,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清甜的瓜香,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味道。

海声推普团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推普发展与对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塔布赛乡为例”为调研主题,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当地瓜农的普通话使用情况、方言分布特点以及语言需求等进行全面调查;同时,采用访谈的方式,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瓜农进行深入交流,重点分析他们的语言状况。

(队员在瓜田旁访谈种植户)

推普团抵达后发现,许多瓜农对讲普通话有畏难情绪,“……但是在我们乡村,我们的普通话说得是不太好的……”口肯板村的村民说道,并表示村民们更习惯用方言交流。队员们与村中长者、村老领导深入交谈,梳理口肯板村依托大黑河故道、利用独特沙淤富硒土壤发展农业的历史脉络,编成讲述模板。

(队员记录老领导讲述村庄发展史)

课堂不局限于教室,更搬到瓜棚旁、田埂上。队员带领瓜农在真实的场景中,面对香瓜实物,练习讲述“我们村种瓜的历史”、“这颗瓜为什么这么甜”的故事。

(队员指导瓜农进行场景化表达训练)

“让每一位瓜农都能用普通话讲好自己家乡的故事,就是为乡村振兴安装上最动听的‘扩音器’。” 推普团负责人曹晶表示,口肯板村的经验将推广到更多特色乡村,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乡土文化与广阔世界的金色桥梁。

如今,走在口肯板村的瓜田边,不仅能闻到醉人的瓜香,更能听到瓜农们用越来越自信的普通话,向四方来客娓娓道来这片土地与这颗香瓜的深厚情缘。普通话,正让口肯板的故事“声”入人心,香飘更远。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704-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