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以春晖之名,赴支教之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春晖石迹支教队:用科学与非遗点亮草原孩童梦想

  为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号召,助力乡村教育振兴,7月22日-8月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春晖石迹支教队赴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中心学校开展的2025…

  为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号召,助力乡村教育振兴,7月22日-8月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春晖石迹支教队赴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中心学校开展的2025年暑期支教活动圆满落幕。

  旧约今践,支教再遇

  春晖石迹队隶属于春晖志愿服务队,秉持春晖三十多年的志愿服务精神,紧贴地方实情实际,开展支教助学、家访调研、成果展示等形式的志愿活动,积极为科左后旗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合照 金俊贤 摄

  此次支教是团队继去年在此播撒教育火种后的再度出发。16名队员怀揣春晖志愿服务初心,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活动不仅延续了去年地学特色科普、多元志愿服务的核心脉络,更在课程深度上持续深耕,以青年担当续写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优课启智,多元育人

  支教队成员们依托地学特色科普课程,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域差异,以“科学赋能、非遗润心、实践育人”为核心理念,通过特色课程、文化活动与在地实践,为孩子们搭建起知识与梦想的桥梁,用青春力量书写教育帮扶新篇章。

  支教队依托地学专业优势,将深奥的地球科学转化为童趣课堂。在《哇!地球在“打喷嚏”》课程中,支教队员夏卓睿通过动画演示岩浆囊、火山通道的构造,让孩子们直观理解地质运动的原理;金俊贤主讲的24节气课上,学生们绘制融冰河、极夜圈等物候图,发现草原物候与天文规律的关联;许嘉珈的天气课从“蚂蚁搬家”切入,通过卫星云图与动画演示,解密大气对流与降水循环,让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溶洞地学科普课程 郭晓君 摄

  与此同时,非遗文化课程成为草原美育的亮点。在京剧脸谱课上,李欣佳指导学生创作融合多元文化的彩绘脸谱;盛雨顺带领学生用羊毛线编织“草原之星”绒花,马头琴、勒勒车等元素跃然指尖;中国结课堂上,红蓝绿棉线交织出“草原同心结”,将象征着吉祥的蒙古族盘肠纹与吉祥结创意融合;赵心怡、张英楠的剪纸课上,红纸剪出的蒙古包“日月纹”等嵌套,完成传统技艺与草原生活的诗意对话。

  学生进行脸谱绘画 郭晓君 摄

  为适配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支教队创新推出分层科学实验课程。低龄段学生通过“八弦琴振动”“风车转动”感知力与运动的奥秘;高龄段学生挑战“吸尘器气压模拟”等实验,在调试透明容器中旋转的“气流柱”时,直观理解气压原理。思维启蒙是课程的核心,队员们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直升机的气流轨迹和发现螺旋桨角度对升力的影响;组装机器人阶段,孩子们在齿轮啮合的讨论中,掌握“分析—改进”的科学思维。

  扭扭棒手工课程 郭晓君 摄

  莅临指导,关怀备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驻蒙领导的关怀为支教注入动力。7月27日,中石大驻蒙校领导刘云龙书记驱车数百公里到访,查看课程表与学生作品后,称赞队员“既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教育公平践行者”。他特别叮嘱安全事宜,强调“教学、家访、生活均需筑牢安全防线”。

  王璐 摄

  此行终场,来日可期

  支教尾声,“非遗文化集市”成果展示中呈现教学硕果:脸谱上京剧火焰纹与蒙古族回字纹共生,绒花中蝴蝶、四叶草等草原元素灵动绽放,中国结织就“民族团结花”。队长卜祥书感慨:“孩子们的创作打破文化隔阂,让非遗有了新表达。”

  支教结营合照 王璐 摄

  此次支教不仅留下多件学生作品与课程视频资料,更播撒下科学与文化的种子。正如队员们所言:“支教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草原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未来,春晖石迹支教队将延续“春晖照前路,你我都是筑梦人”的初心,让教育的春风持续吹拂科尔沁草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作者:赵心怡 卜祥书 徐洪瑞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16-15871-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