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江农学子“三下乡”:文艺汇演绘振兴,民俗劳作悟乡情

2025年7月13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在团总支书记王揽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裴梅镇裴家村,开启了一场别…

2025年7月13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在团总支书记王揽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裴梅镇裴家村,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之旅。队员们既通过文艺汇演以青春活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传递实践温情,又在亲手劳作中感受民俗温度、厚植爱农情怀。

鼓响歌欢共谱振兴华章

为以青春活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传递实践温情。实践队与当地村民共办了一场融合民俗风情与青春朝气的文艺汇演,用鼓点、诗声与舞姿,串起了校地同心的温情,铺展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演出在裴梅村民带来的《全国第三套腰鼓》表演中热闹开场。整齐的鼓点如春雷滚动,震撼人心。村民们跳跃的身影似火焰舞动,充满活力。他们将乡村的活力与生活热忱化作欢快的节奏,瞬间点燃了全场的气氛,拉开了这场精彩文艺汇演的序幕。

(图为裴梅镇村民演绎《全国第三套腰鼓》 龚盛兰供图)

村民的鼓点还未落下,江西农大学子便以自编的三句半《夸裴梅》回应乡亲们的这份热情,表达着初见裴梅的喜悦与赞美:“裴梅风光美如画,贡米飘香传天下,红色故事人人夸——顶呱呱!......”每段尾音的铿锵喝彩,都引得村民们会心一笑,现场掌声雷动。这一刻,乡土与青春的联结更加紧密,情谊也愈发滚烫。

裴梅村民用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诉说着自己的心声,灵动的舞姿饱含着对党的感恩之情,赞颂着如今的幸福生活。红色情怀在乡野间流淌,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让大家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从裴梅的乡土情韵望向更辽阔的天地,青年学子们接力带来朗诵《读中国》。他们用真挚的语调,从历史的厚重书页朗诵到新时代的壮阔画卷,字里行间满是对祖国山河的礼赞、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村民们在他们的朗诵中,感受到了家国的温度,心中涌起无限的自豪与感动。

(图为实践队表演朗诵《读中国》 龚盛兰供图)

最后,村民们带来舞蹈《美丽中国》,交融着青春与乡土的力量,描绘出祖国山河的壮丽盛景,更传递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当旋律落下,掌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这场文艺汇演成为了连接青年与乡土的坚固纽带,让文化赋能乡村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槌起槌落彰显民俗古韵

活动当日,实践队还跟着村民学打糍粑,沉浸在这项传统民俗活动带来的欢乐与满足之中。

村民们首先将蒸得软糯的糯米倒入石臼,队员们随即拿起木棍,开始反复翻动、搅散糯米。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反复翻动能让糯米受热均匀,避免局部过热而粘连在一起;轻柔搅拌则可使米粒初步断裂,释放出黏性,为后续木槌捶打做好充分准备。经过这样的处理,捶打时糯米更容易成团,而且不会粘在容器上。随后,副镇长曹建金亲自示范打糍粑的要领,他认真地叮嘱道:“打的时候要准,不能让木屑掉入糍粑,不然会影响口感。”队员们听后,纷纷铆足劲力,轮流上阵,抡起木槌反复捶打。在村民们的耐心指导下,大家逐渐找到了节奏,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渐渐地,松散的糯米颗粒在木槌的捶打下,变成了绵密柔韧的糍粑团,空气中弥漫开清甜的米香。接着将捶打好的糍粑团揉成一个个均匀大再裹上芝麻和白糖,一道承载着传统韵味与温馨情谊的小吃就制作完成了。“好好吃呀!”队员卢佳捧着刚做好的糍粑,咬下一口,兴奋地说到,“经过自己辛勤劳作的当然好吃。”丁荣涨爷爷也笑着附和道。

(图为实践队在捶打糯米 龚盛兰供图)

打糍粑是裴梅镇的老传统,在节庆时,家家户户都会一起动手打糍粑。这打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份美味的糍粑,更是团圆和睦的心意,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和美好的祝愿。此次打糍粑的体验,让队员们在劳作中读懂了民俗背后的文化密码,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民风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生命力。

在这场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三下乡”之旅中,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以文艺汇演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用亲手打糍粑触摸民俗文化的深厚脉搏。青春与乡土深情相拥,文化与实践交相辉映,不仅为裴家村带来了欢声笑语,更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爱农、助农的种子。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龚盛兰、姜凤、朱合喜、廖慧;终审:刘汉一)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818-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